你们也被老公和孩子嫌弃过“很唠叨”吗?

2023-05-10 14:56:27

 

年根将近,go姐带着孩子回亲姥姥家准备过年了,平时距离远和父母基本都是电话和视频,过年这几天也是难得和父母相处一段日子。


相比起单身时和父母任性相处的模式,结婚生子后,和老人相处的方式和语境都发生了变化,经过几天的适应期后,上周有一天我恍然发现——怎么我和我妈越来越像了。(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是我却对这句话有了新理解,养儿才知自己像父母啊)

 

就连说的话都那么的似曾相识。

 

“都几点了,怎么还在床上,怎么还没起呢”

“快点吃啊,要迟到了”

“帽子带了吗?水杯拿了吗”

“东西都收拾好了吗?没拉下什么吗?”

等等,巴拉巴拉

 

整个这套话,和我对我儿子说的是一样一样婶儿的。

我和我妈原来是这么的相似。

 

这些,碎碎念的话,在以前是多么的无奈(被我无情的屏蔽之列),现在听起来又是那么的温暖。

 

方才明白碎碎念和唠叨早已成为妈妈们的另一种标志,而且中国妈妈和外国妈妈其实也都一样!不信可以看下这首妈妈歌,又名叨叨歌。

 

《THE MOM SONG》妈妈的唠叨~~


当宝宝还在摇篮时,妈妈的叨叨主要是:

宝宝吃饭饭了,

宝宝拉臭臭了,

宝宝玩这个,

宝宝看那个……等等。

这个时期妈妈的叨叨是受到鼓励的,有科学家背书,可以安慰自己说是对孩子他的语言和听力训练,话唠有理。

 

可是等孩子慢慢长大,我们的叨叨就开始不受教育学家待见了:

宝宝别碰这个,会扎手,

宝宝别动那个杯子,里面有热水,

宝宝慢点跑,看脚底下,小心摔跤,

宝宝离远点,会割伤手。

这些话我们可能会不愿其烦的反反复复的去说,去阻止,但好像事与愿违,唠叨十遍,二十遍,也阻挡不住孩子要这么干的念头,好奇宝宝的探险其实并不会因为我们一厢情愿的劝阻而停止。



到最后往往是“吃一堑,长一智”。你说多少,都不如最后他吃的这一堑立竿见影。

 

记得儿子一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给他煮小面条,他对煮面条的锅就有无限好奇,总想用小手碰一碰,我也会不厌其烦的对他说,“宝宝不动,烫啊,小手会疼的。”可是这仍然阻止不了他下一次的尝试,最终我选择了在锅的温度已经降下来一些的时候,完成了他摸锅的倔强心愿,(坏笑脸)当他的小指头碰到锅的时候,那个表情,我想到我垂垂老矣的时候也不会忘记。


自此之后,他再也不会去用手碰那个装着面条的锅了。


这就是我们说了那么多遍“不可以”的间接经验传授和一次尝试的直接经验效果差的强烈对比。我们总是想把积累了好几十年的经验直接传递给孩子,本能的希望他少受伤害,避开危险,如果有捷径,那么当然要避免走弯路。

 

然而,成长中那些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或许才是孩子们真正触摸这个世界的所得。

 

日常中我们对孩子这种一厢情愿的唠叨,其中无效语言的成分很大。孩子能接收的“有效语言”却不多,相反,说的多了孩子反而会屏蔽这类信息,甚至产生逆反。


 


唠叨虽然饱含了母亲暖暖的爱,但怎么能避免妈妈的话变成一种无效沟通,就需要我们想一想,自己说的那些话有多少核心信息是需要他掌握的,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把我们的直接经验、间接的传授给孩子呢?

 



 1  有来有去,有沟通,对话最重要

 

我们和孩子在叮嘱或者是“传授经验”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注意孩子的表情和语言的反馈,不能我们一昧地说…….,这种倾诉式的有去无回的沟通就是“无效语言”,这样的话多了,不但无效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屏蔽我们的话语,更严重的话产生抵触情绪产生逆反行为。

 

最好是说完等待孩子的回馈回应,再进行下一个动作。

 

用心倾听孩子心底的声音,明白他真正的意图,不要一味地强迫和灌输式的倾诉式的对话。让我们的对话产生交流,而不是强制灌输给孩子。(这个也可以套用在男女关系上,爱不是别人必须听从的理由。)


 2  和孩子说话的时候减少命令、苛责、重复的话语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情绪,造成我们在语气和用词上严厉,命令的口吻,“必须”“马上”或是不自觉给孩子也贴上标签,“总是”“一直”“从来都不”,再就是因为孩子没有回应,而重复,重复,重复,自己的话。

 

这些都会给孩子心理带来伤害,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和恐慌。从而使孩子变的散漫、失去责任感,唯父母命,或者出现强烈的反抗行为。

 


 3  行动的力量大于言语的力量。

 

如果说一遍孩子不听,或者是不做回应,那么我们不如换个角度,直接把言语换做行动,俗话说的好,言传不如身教。

 

去掉长篇大论,简明扼要,多和孩子互动,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行动起来。

 

如果还是效果不好,其实也可以试试让孩子“吃一堑”。没有什么比这个直接经验更管用的了。

 

小事情或者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增加他的体验和学习机会,例如,洗脸刷牙,帮家人预备碗筷,等等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让孩子适时的学习和体验。

 

就我的经验而言,陪孩子一起完成一些我想让他完成的事情,比我动嘴说,效果要明显和有效率的多。(虽然还是有难以控制叨叨的时候,但是还是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直接说重点,不说废话吧。)


最后

当了妈以后,我自己也开始变得话密了,

今天这篇也是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

不妨观察下自己,

有必要的话,尽量克制,

让饱含着满满爱的唠叨再少一点~

做一个很酷的、帅气的妈妈~


 



---艺术培养---


  • 听什么样的歌,养什么样的娃!这些小众好听的中国风歌曲适合给孩子磨耳朵(艺术宝宝养成记系列之一)

  • 听什么样的歌,养什么样的娃系列~鲜为人知却充满童趣和诗意的华人音乐|艺术宝宝养成记之六

  • 给父爱一首歌的时间,盘点陪伴宝宝成长的温柔男声(艺术宝宝养成记之三|父亲节特辑)

  • 八款适合小baby在家参与的艺术活动,发掘宝宝天然的“艺术力”|艺术宝宝养成记系列之二


---择园系列---

  • 看过30家幼儿园,我终于明白一件事……

  • 不要等孩子入园以后,才发现有些事比择园更重要!

  • Go姐探园系列|理想的蒙式幼儿园,你在哪里?

  • Go姐探园系列|蒙式幼儿园中也有A货,蒙氏学霸辣妈教你快速鉴别方法!


---好玩的很多,别错过---

  • 有它,乐高少买好多套!

  • 陪玩乐高大颗粒的基本功,你会几个?(附实操卡片)

  • 这些夏日带娃的小确幸,你肯定没玩过!

  • 买完乐高不知道怎么玩?只知道搭房子你的银子真的白花了!乐高和数学、艺术、绘本、地理、历史各种跨界非官方指南,看看你知道几个?


---|思维培养|---


  • 短暂的数学启蒙敏感期为什么不能错过?现在玩好了以后考试都带外挂啊

  • 大部分妈妈的痛!孩子,你妈就吃亏在数学上了!你可一定要玩转数学给妈报仇啊!

  • 千万别再逼孩子数数了!0-6岁你忽略、甚至误导了孩子的数理启蒙吗?

  • 3岁前宝宝的数学能力啥样才达标?10个蒙氏小游戏帮你搞定!


大师级蒙氏专家携手

MamaGo在线课堂”

海量讲座干货资源免费提供,为了孩子,只愿身为家长的你,能多读一篇是一篇!


• 知名蒙式教育专家-何小梅:早期教育不要错过蒙特梭利

• 获得台湾AMS/AMI双重认证的资深蒙式教师-谭永颜:如何在家蒙特梭利

• 教育心理学博士、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候选导师-邢子凯:正面管教-坚定与和善!

• AMS认证教师、前伊顿园长-周丹:如何观察孩子

• 儿童美术教育资深导师-刘海娟:如何利用美术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 资深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徐静:情绪管理-孩子不乖怎么办?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P.E.T父母效能训练师-云香:如何处理与家人在育儿上的冲突?

• AMS认证资深教师-张京津:蒙氏家庭环境创设

• 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骨干教师-海波:奥尔夫-音乐环境创设

• AMI/AMS会员、心元教育机构总裁-张爱民:中西方文化精华巧结合

• AMI协会会员、资深蒙式教育培训师-安伟峰:自由与限制

• 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骨干教师-海波:如何选择奥尔夫音乐

• 资深婴幼儿语言培训师-王倩宜:英语启蒙

• 美国蒙特梭利协会0-3、3-6认证,资深蒙氏教师-俞敏家务也蒙氏

• 美国蒙特梭利专家,AMS培训培训中心主任吴晓辉:如何给宝宝讲解世界名画

• 国际著名蒙式老师爱徒,资深蒙氏教师-李佩:如何在家玩转蒙氏音乐环境

• AMS认证资深教师、北师大英语教育硕士-刘雪莹:如何在家进行英文亲子阅读

• AMI认证资深教师,专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Lucy Liu:观察孩子

• AMI认证资深教师,Lisa:隔代教育

AMS认证资深教师,Angela: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夏县韦唯音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