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青岁月(9)

2023-05-10 14:56:27

     1983年8月13日,大连残疾青年协会成立了。社会履历空白的我,成了有组织的人。残青协会给了我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填表,第一次春游,第一次看海,第一次作品变成铅字,第一次得到组织给的生日祝福,第一次参加笔会,第一次有了文学老师。在协会里我交到了相知一生的朋友。残青协会给了我梦想和追求,给了我做人的尊严和成功的欢乐。我人生理想的根在这里。

   我的摇篮曲

       提起作曲家郑建春,人们自然会想起他写的那首《摇篮曲》。在我的笔记里,珍藏着他为我谱写的一首歌——《轮椅上的少女》。我常常吟唱着它,做我的文学梦。它是我成长的摇篮曲。

       那是在1988年1月,大连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强者之歌”歌词创作笔会。为了提高残疾青年作者的创作质量,艺术馆请了几位知名作家老师来指导我们修改。我们共同生活了一个星期。几位作家中年纪最大的是郑建春老师,但最像年轻人的也是郑老师。记得当时他头戴针帽,身穿皮夹克、牛仔裤,脚蹬旅游鞋,神气又潇洒。他对我们说:“老人也算是残疾人,也有各种障碍,你们要正常化,我们要年轻化,咱们都得努力啊。”几句话就把我们的心拉近了,我们简直把他当作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看到我们行动不便,就主动来到我们的房间,坐到我们身边来随时为我们解答疑难问题。他从不轻易否定一篇稿子,总是千方百计地帮助修改。因此,不管多糟的稿子我们都敢拿给他看。仿佛他有什么“点金术”,寥寥数语,往往能使一个稿子起死回生。

       歌词写好了,为了让我们早一点唱出自己的歌,他又尽快地谱好曲子,亲自唱给我们听。我的《轮椅上的小姑娘》被他修改后谱成了歌曲《轮椅上的少女》。他边唱边改,不时地问我满不满意,然后又一句句教我唱。当我含着热泪第一次唱起自己的歌曲时,内心的激动是无法言表的。

       那朝夕相处的几天令人终生难忘。几乎每个晚上,我们都要一起唱歌。每当郑老师拉起手风琴,那些熟悉的令人热血涌动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我们就情不自禁地跟着引吭高歌。一时间大家觉得自己那么年轻那么有活力,心中充满了创作的激情。短短几天里,许多人不仅修改了原来的稿子,还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这和当时那种热血沸腾的气氛是分不开的。

       几年以后,在街上,我又遇见了郑老师,他问起我是否还在写歌词。我觉得很惭愧,告诉他自己没能继续写下去,这些年只为生计奔波了。他鼓励我不要灰心,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并告诉我,在他新出的作品集里收入了我们共同创作的那首《轮椅上的少女》。他说要把书送我一本,下次见面时给我。

       下次见面是在医院里,他生病了,很憔悴。我没提书的事,我想等他身体好时再说。我只是告诉他,我在努力地写,为了不辜负他的期望。他很高兴,让我把稿子拿给他看看。       

       我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再次和他见面,可想不到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了。我在报上得知了他去世的消息。我再也不能向他请教了,他答应我的那本书也见不到了。我能留下的,只有他为我谱曲的那首歌和他对残疾青年的关爱和扶持。


      

问夕阳,爱有几分?

染遍青山殷殷血,

红透河川深深吻。

谁言永别离,

拳拳留赤心。

 

问夕阳,情有多真?

托起明月照世间,

点燃繁星暖乾坤。

谁言永不归,

一一见慈魂。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记着这里有米。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夏县韦唯音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