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的早教,能否教出“西式”的成功?

2023-05-10 14:56:27

暑假过去了,又到了一年开学季,大大小小的小朋友们又要背上小书包兴致勃勃地去上学了。但是各位家长朋友们,你真的给孩子“放假了”了吗?

暑期是不是各种培训班、特长班让你和孩子都忙得团团转呢?其实仔细想想,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如此忙碌?这些所谓的补习班、特长班真的是他们需要的吗?望子成龙的心态所有人都有,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样对孩子进行科学早教呢?

今天米宝带大家了解一下,国外的成功人士是怎么“早教”出来的。


1


中国人的”早教”心态

在上海书城里,一位年轻爸爸拿着一本有测试孩子比较数字大小和念儿歌的《1岁宝宝智力测试》说:

“我孩子已经11个月了,可以让他先看看测试1岁宝宝的智商书。”

他提的书篮中,还躺着几本同一类型的幼儿智力开发书籍。

通常刚满1岁的孩子多半刚会开口说话,念儿歌肯定是不行的。但这位爸爸却野心勃勃的认为这些有非常鲜艳图片的IQ测试、培训的幼教书,应该会吸引孩子的注意,他会先给孩子做测试后记下分数,再按照书本,让儿子来学习语言、数学、逻辑、感受、运动、观察、社交能力,然后再做这些测试看分数能否提高。

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父母对“早教”的观念,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认为学习的成绩就是教育的效果。

于是,孩子们在一岁以内开始认字,三岁以内开始学外语,3-6岁的孩子85%以上参加各种早教培训班。

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要求成人所进行的教育是帮助幼儿按照自己本身的规律去发展,而不是用一种外在的力量强迫幼儿脱离自己的发展轨道。


2


“不一样”的特质?

一位朋友的孩子在入小学时,从学校带回来一张表格要父母填写,其中有一项要填孩子的“强项”,朋友想了很久,不知道填什么才好。

因为孩子说老师讲的“强项”,就是别人不行我行的地方,可是班上所有的小朋友都在早教班里学会了弹钢琴、画画、语文、游泳、计算机、英文、唱歌、跳舞、下棋……

所以,当大家都学得“一样多”时,比的就不是那由学校和补习班教出来的“技艺”,而是“不一样”的特质了。

而这些“不一样”的特质是什么?

是人格特质、学识内涵、工作态度、逻辑思考、想象创造能力……

希腊文中“学校”一词之意是“闲暇”,因为希腊人认为,人只有在闲暇的时候,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

的确,能力的培养是需要留给孩子“闲暇”时间去咀嚼所学,让父母用心观察孩子不同的反应和变化的,是急不得的,须花时间去等,让其慢慢地累积养成。

蒙特梭利在其儿童观中提到:儿童充满个性,要因人而异,每一个儿童都不同,一生下来长度、重量、气质、哭声等等都不一样。往往成人跟别人比。我们应该发展每个孩子的天赋。要善于发现孩子,提高他不足的地方。

其实有时候先跑不一定会赢,只会输掉孩子对学习的热忱和模糊化了孩子的“成才”。 儿童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书硬塞给儿童,而是培养自发学习的欲望。

家长选择培养方式,就是拿孩子的前途做赌注,千万要谨慎投注啊!


3


“西式”成功人士的早教

居里夫人在女儿牙牙学语时就对她们进行观察,发现大女儿性格文静、朴实、专注,这些正是科学家所应具备的素质;小女儿思维跳跃、充满梦幻、情绪多变,具有艺术家的特质。于是她针对所发掘出孩子的天生特质给予不同的的家庭早教,最终使大女儿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小女儿则成为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

连任三届英国首相,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撒切尔夫人才5岁时,她的父亲罗伯茨就教导女儿: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大脑来判断事物的是非,千万不要人云亦云。并在日常生活中,着重培养女儿“严谨、准确、注重细节,对正确与错误严格区分”的独立人格。


两种教养方式相比较,米宝相信所有的宝爸宝妈们都能看得出差别,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都想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更优秀,以后有更多的选择。但孩子们自己的选择权已经被剥夺了,孩子究竟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擅长什么?

各位家长朋友不妨在闲暇之余好好思考,更理性也更科学地给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夏县韦唯音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