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跳崖女孩“头七”:专业咨询师教你怎样管控抑郁,逃离毁灭

2023-05-10 14:56:27

文/赵四


昨天是一个21岁的湖南女孩的“头七”。


七天前的9月4日,她在四川峨眉山景区的“舍身崖”,在众人的惊呼声中,面对众人,背对悬崖,纵身一跃。她跳崖的地方在当地警方通报中被称为峨眉山金顶“瑞吉山石”。瑞吉都是很好的字眼,但是一切与这个姓李的女孩已经无关。



9月5日,该女子的遗书在网上曝光,称自己得了抑郁症。遗书共4页,字迹娟秀。在遗书中,她表达了自己的无奈、痛苦,以及在尝试了各种可以救自己的方式无效过后的绝望,还有对家人的歉意,最后留下一句“人世间的诸位,今生,我就走到这一程,再见!”。


作为一个专业心理咨询师,我不得不说,我很难过。在我接触的上百个抑郁症病例中,我见过形形色色的患者以及他们的痛苦。在这里,我只是想从专业的角度谈谈我对抑郁症的看法和体会。



一,这个女孩发生了什么


首先,从遗书可以看出,峨眉山跳崖女孩应该受过良好教育,字迹娟秀,逻辑表达清楚,文笔流利,知道自己患了抑郁症,曾经多次自救无果。此前自我评价不错,否则不会强调“很多人把这种病当成脆弱,想不开。我想说不是的,我从来不是个脆弱的人”。


其次,其家庭可能出现某种重大变故(父亲亡故),以至于陷入困境(学业还有几万元学费贷款未还,弟弟还在读书),抑郁状态长期累积,接近崩溃:


“没有太多,就这么发生了;这么久以来,我一直生活在噩梦里,不,比噩梦更可怕。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点,一点的把我的灵魂从身体里拖出来,然后一天一天,把它拖进深渊里。那些悲伤、绝望的情绪出现莫名,却如蚀骨之蛆一直缠绕着我,无法挣脱。


女孩一直为自己的状态感到负疚,无时不刻不被两种情绪控制,却不得不掩饰自己:


"一宿一宿的持续失眠,每分每秒都徘徊在死亡边缘。总有两个声音在脑海盘旋:一边说,死吧,死吧,死了就能真正解脱了;另一边说,你不能这么自私、不负责任。因为责任,我只能用自己不多的意志去对抗身体的本能,在所有人面前装得谈笑自若、云淡风轻...我竭尽全力去扮演一个所谓正常人的样子。"



遗憾的是,从遗书中我没有看到这个女孩,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而是选择向朋友倾诉,在求助的过程中还遭遇负面刺激:


“我不是没有倾诉过,不是没有尝试过救自己...然而要不就是被当作笑话,要不然就是觉得我想不开”。


而朋友们给出的建议五花八门:换个工作环境、旅游、蹦极,但是结果却是:


“还有别的办法吗?我受够了自己骗自己。一天一天演戏,我好累啊。没用的,做这些徒劳无功的事干什么呢?终于,我崩溃了。”


一个姓刘的朋友被女孩认为是压断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遗书表达出某种攻击性:


“如果你有幸看到这些文字的话,我想跟你说,你成功的把我一步一步逼上绝路。还是一个人很有成就感吧。我希望你长命百岁,希望你午夜梦回的时候千万不要梦见我。”


遗书最后,女孩还表达了对所以爱她和她爱的人的歉意,尤其提到的是奶奶,“真的好想听您再哼一段小时候的摇篮曲啊”。包括对母亲的牵挂:“找个好人好好的过下半辈子,我不想成为你的拖累,就算我继续苟活着,不能正常工作生活,对你对整个家庭都是承受不起的负担,你们会一直生活在我失控的阴影下”。


在网上,网友留言一万多条:有人指责女孩行为是不负责任,但更多的人表示同情和理解。




二,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是怎样的


虽然遗书的信息并不足以让我确认女孩是否真的患有“抑郁症”——确诊需要专业量表测量和访谈——但这个女孩决绝地纵身一跃,又一次将“抑郁症”这个字眼,活生生血淋淋地掷在我们面前。


这是一个充满着“悲伤”的疾病,总是伴随着生命的枯萎和凋零。目前抑郁症的全球患病率约5%,世卫组织预计到2020年,它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威胁生命的第二大疾病。


首先我想说,抑郁症患者痛苦是真实的,并不仅仅是想不开、不高兴。尽管旁人很难理解,但这种痛苦会极大伤害到个体身心,“一夜一夜持续的失眠,挥之不去的求死的念头,向别人诉说却得不到理解”。他们一般很难体会到快乐,很孤单,严重时还会产生明显的躯体反应,如胃部痉挛,食物无法下咽,不停打嗝,呕吐、呼吸困难,甚至产生虚脱和濒死体验。


这些痛苦日积月累,让人喘不过气,很多人都会挣扎、尝试摆脱,但这不是一种个体可以自愈的疾病。固定的心理反应模式是个体人格的一部分,而这种心理习惯很可能就是导致你患病的原因。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失败,最终耗尽了个体的精力和体力,陷入彻底绝望。


在专业领域,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其典型症状是: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索然、思维迟缓、精力丧失、自我评价过低,严重时工作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正常生活。统计意义上,抑郁症患者率高达12%-14%。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陷入极大的恐惧和无能为力感:


——为什么我总不开心?难道我永远都不会快乐了吗?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抑郁症患者最常见的思维模式。他们总是把不开心,不快乐,负性情绪多这个问题无限放大。其实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很好的回答第一个问题:抑郁症患者为什么总不开心?


我们的大脑是个非常复杂而精致的机器,它控制着整个神经中枢系统的工作,影响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区域的连接强度,与正常人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如果恐惧及理解消极情绪刺激的相关脑区的连接性较弱,易于患抑郁性焦虑;如果奖赏加工及运动控制的相关脑区的连接性过强,则会发生快感缺乏,即难以感到愉悦。


所以,对患者来说,首先要确认的是,抑郁症是一种疾病, 得了抑郁症不是你的错。你需要学正接受现实,面对它。在咨询中,我会教我的患者说:我是个容易情绪低落的人,但是我有很多优点,我可以成为很棒的人,尽管很多时候不开心,但不影响我可以拥有正常的人生。




三,抑郁症能治吗?怎么算“治愈”?


在我的咨询实践中,我一直试图强调这样一种信念:抑郁症是一种疾病,不但可以治疗,而且可以治愈。治愈的标准就是,你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并把低落情绪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


影响抑郁症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生活经历、个性特征、情绪状态、认知水平等多个方面。目前国内外对抑郁症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相配合的原则。近年来,生物反馈技术,电磁治疗技术等新手段也在应用。



按我的体会,很多患者都有一个错觉:“抑郁类药物负作用大,一旦吃了就要终身服用,能不吃最好别吃”,或者“接受心理咨询就可以不吃药,开导开导就想开了”。实际上,抑郁症的治疗,必须根据患者病症的类型确定治疗方案。


临床上,抑郁症一般分为神经症性抑郁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症。一般来讲,精神病性的必须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相结合,而神经症性的则要根据具体病情来考虑是否用药。


在我多年的咨询实践中,患者还会有一种值得忧虑的错觉:就是有些患者经过一两个疗程(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后变化非常大,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好了”。这时候我会提醒他们:抑郁症的产生有一个复杂漫长的发展过程,所以改善和转变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经历多次反复,最好有长期努力的准备。


必须强调的是,抑郁症真的不是所谓的“心灵感冒”,就想普通人们理解的感冒——吃药也行,不找医生也能扛过去;感冒了就去看病,多次感冒就多次就医。心理问题远比这复杂的多,需要长期的关注,而“多次感冒”是极度危险的。


很多抑郁症患者可能需要终身关注自己的抑郁状态,就好像一个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监控自己的血糖、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一样。如果你感觉这几天你的抑郁“朋友”又来了。拿起电话,打给你的咨询师,聊几句或是做个预约——寻求专业支持。


你必须接受这个现实,作为一个抑郁症患者,在很多时候你都需要帮助。



四,注意抑郁病人发出的危险信号


跳崖女孩在遗书中提到 “我不是没有去倾诉过,不是没有尝试过救自己,也不是没有尝试过求救。然而,要不就是被当成笑话,要不就是觉得我想不开,或许换个环境生活就好了?或许去旅旅游就好了?或许去蹦一次极就好了?我换了个地待着了,我去旅行过了,我去蹦极过了,可是然后呢?还有别的方法吗?我想没有了吧,该放弃了吧?”


大多数人可能认为,患抑郁症的人是爱钻牛角尖,只要端正态度就可以好转。所以总鼓励患者要坚强、要乐观、要勇敢。殊不知抑郁症和身体疾病一样,都属于非常专业的临床医学范畴,有着及其复杂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成因。


如前文所述,心理疾病的治疗是个系统的专业的过程,并不是讲讲道理,做做思想工作这么简单。如果找错了求助对象,对于患者而言,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甚至会起反面作用。因此患了抑郁症,必须要接受专业治疗才能够控制病情,讳疾忌医或是掉以轻心,都会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


在遗书中,我们看到,女孩呼吁,“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抑郁症这个群体吧’”。这是抑郁症常见的表现,疾病带来的痛苦让患者走投无路,很多人曾努力发出求救信号。比如自己认为是家人的负担——请记住,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它可能导致某种决定。

 


五,必须自已真正愿意改变


如果你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不必紧张,可以进行心理咨询。


说起来也很简单。我的做法是:咨询前,一般会通过初次访谈(2小时)对患者情况做一个基本的判断,采集治疗有关的信息;其次是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这种疾病的一般成因和科学认知,最后才是确诊和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另外,初次访谈时我也会判断患者的情况是否属于自己的专业范围,患者的阻抗状态自己是否能够打破。如果评估结果是肯定的,也就是说患者与咨询师的匹配度较好,才会进入正式咨询的环节。反之,则会转介给其它咨询师进行咨询。


标准心理咨询,都会与患者签订具有法律意义的咨询协议(含隐私保密),对双方的权利义务,咨询的时间、周期、收费明确约定。标准流程非常重要,不但能够打消患者的顾虑,也让患者认识到治疗是一个需要自己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接受指导,并且做好准备改变。


还有一个环节,我必须确认患者表达真实的“求治欲”——我真的再也不愿意这样,我要马上改变——这是患者接受治疗的前提。实践中,很多患者实际嘴上说愿意,但内心缺乏真实动力,预先判定这没有用,自己不会好。没有这种基本信任关系,治疗很难进行。



另外,我还会和患者一起确定阶段性目标。一个研究生毕业的男孩,刚接触时症状很严重,失眠出汗、痉挛。我问他,希望治疗达到什么效果?他说希望天天开心。这是一个很模糊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我直接告诉他——这做不到。不信你可以现在就拿着问卷上街问100个路人,看有几个能天天开心?他也笑了,我们一起制定可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一点一点调整,最终一年后他真的走出来了。


在治疗中,我也会安排周期性的家庭辅导,让家庭成员一起参与。抑郁症让人生活在冰冷的黑暗里,看不到一丝阳光,非常孤独。作为患者的家人也需要学习和了解,理解亲人的感受,接受他、保护他、帮助他。



六,用“家庭作业”开始尝试正常的行为


现代心理学是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强调人的行为的重要性。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一个人心情抑郁,但却能够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有正常睡眠、饮食和人际活动,我们就认为这个人是正常的,或只是轻度抑郁。


很多患者都有一个错误认识,他们会说“我的心情不好,所以没办法上学” “我很烦,所以没有办法工作”“等我调整好了,我会做好我该做的事情。”


这样的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人的心理状态、情绪是会影响到行为。但我们却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即人的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人的心理和情绪。因此放松,停止思考,非常有益,在专业指导下,只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你的行为以及产生的新感受,会逐渐反作用于你的心。


生活是丰富和复杂的,每个人每天都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事,好事和坏事,多数人都能应付,即使心情不好,很快会过去。但是抑郁症患者已经习惯用狭窄的视野去看问题,总是更快地吸收负面信息——在他心里,事情经常是坏的,悲观的,而对积极的信息不敢相信或自动过滤掉。


发作期的患者,通常把大多的时间放在负面的情绪体验上,自怨自艾,悲天悯人。这种极端的情绪体验已经让他们严重的体力透支,沮丧,丧失价值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在治疗初期,我通常拒绝和病人讨论他们的情绪和思想——你可以诉说,但我们不探讨——允许他们充分表达和宣泄。随后通过“家庭作业”让他们开始尝试正常的行为。比如,我会要求一个强迫症患者每天拖一次地,要求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每天用图画记录自己最糟糕的经历,要求一个经常歇斯底里发脾气的患者,每次发作前把想说的话写出来(可以打叉画线发泄)等等。


拖拖地,写写字只是小事,其主要作用在于让你停止思考,行动起来,把情绪转化为动作。在行动中重新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帮助患者重塑认知体系。



七,利用你性格中的有利因素


人的性格对心理疾病的影响很大,性格形成最初是在3-4岁的幼儿期,到青春期后逐渐固定,并且终身不再有大的改变。


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要应对患者不同的个性特征。我们经常讲,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很多患者还是会说,“我的性格不好”。常年和抑郁症患者相处,家属也往往身心疲惫,也会说“他怎么是这样的性格”。


其实一个人的性格存在着多个方面。不管是艾森克的三维性格理论,卡特尔的16种人格理论,或者九型人格,这些理论模型都在反应人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偏执不好吧?谁也不想整天面对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但是,也要看偏执用在哪里,哪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杰出人才不是偏执狂?


抑郁不好吧?一个人如果太过多愁善感也会让人难以接受。但是,那些敏感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偏偏把悲伤演绎成独特感受。


所以,患者的性格就好比一大堆胡乱堆放的积木,看上去一片狼藉。可如果你悉心去发现和探索,你也许会找一块或者几块出来,能够做成基石,并在上面堆成建筑。


在治疗过程中,我的经验是:要善于利用患者性格中的有利因素,让这种因素充分发挥出来,对治疗非常有益。


我有一个重度抑郁的访客,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孩。来找我作咨询前她曾经在其它地方做过几个月的治疗。她一边哭,一边反复向我描述她内心的痛苦和经历。对她有了一定了解后,我问她“你已经20岁了,无论身高、相貌、智力、学历都很不错,你怎么能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她当时愣住了,问我:“老师,你们咨询师不是都要表示对我的理解吗?你怎么还批评我?”我说:“我也很理解你,但是我想理解,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利用她自尊心强的特点,刺激她年轻的心。这个女孩后来的治疗效果很好,正常返校读书,虽然偶尔还会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情绪低落,但一直自己给自己打气。她给自己订了前进的目标,今年正在备考研究生。


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没有人是完美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抑郁症并不可怕,试着接受它,学会和它作朋友,了解它,才能管好它。


21岁的女孩跳下山崖,生命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经结束,真的很可惜。放弃和毁灭,不是抑郁症患者的必然结局。一个没熟的青苹果,是不可能被轻易摇下来的,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顽强和伟大。



(作者为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为今西安作者投稿原创作品,未经作者及今西安授权,禁止转载。



— END —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


  • 规划局的团购房,,啪啪打着谁的脸(大西安一周舆情观察)

  • 十年限车令:老爷不懂老爷车 ,公然与大西安新政唱反调

  • 生子当考规划局 ,买房都是白菜价

  • 这是一个对不起娃的城市——一位妈妈陪娃从摇号到面谈一路走来

  • 当上学需要撞大运的时候,教育局凭什么说圆满?

  • 你猜,魏民洲受审为什么哭?

  • ,西安教育的病咋办?

  • 娃被狗咬了,已经打了四针长生疫苗,我该怎么办?

  • 新西安人:何以安放我的肉身和灵魂

  • 今西安一篇上学文,竟被孔乙己剽出了10万+

  • 大西安房价飚速第一,请问有几个人脸上有光?


征稿启事 

『今西安』 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西安、陕西相关,内容可参考今西安公众号往期内容。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


有意者可投稿至邮箱

344257960@qq.com,稿件内请写清楚您的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夏县韦唯音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