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阅读|斯利玛尼:所谓“完美”的背后都有裂痕

2023-05-10 14:56:27

从左至右为走走、袁筱一、蕾拉·斯利玛尼、张华


我们在谈论人与人的关系之时,到底在谈论什么呢?3月13日晚,法国作家蕾拉·斯利玛尼来到第230期思南读书会,与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翻译家袁筱一、青年作家走走展开对谈。


围绕《温柔之歌》一书,三人讨论了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完美背后的人性裂痕。正如袁筱一所言,《温柔之歌》征服了全法国,也征服了龚古尔文学奖。在这本书里,我们都可以看到自己,看到关系的建立与崩塌,看到欲望以及抗争。


点击看专访 ↓

(请在WiFi状态下观看)



用“温柔之歌”驱散童年的恐惧


以《温柔之歌》的书名为开场,走走提出:一个如此残酷甚至令人恐惧的故事,为何有了这样一个温柔的书名?


斯利玛尼说:“取名为《温柔之歌》可以说是操控读者的一种方式。”在法国,《温柔之歌》是一首非常有名的童谣,歌曲非常温柔,每一位法亲都会给自己的孩子唱这首摇篮曲,安抚小孩,教他们不要害怕,放弃警惕。蕾拉坦言,“隐含的意思就是我欺骗了读者,或者我终于操控了读者。”


蕾拉·斯利玛尼


语言其实就是一种态度。袁筱一提到,蕾拉·斯利玛尼的小说语言既不华丽也不鬼魅,而是一种简练的准确。她极其精确地把小说所要描绘的人和图景刻画了出来,不渲染、不煽情,这种语言其实也就是小说家的态度。


蕾拉·斯利玛尼展现给读者在我们身边的“她”,展现围绕我们的种种关系以及我们的处境,她不评价、不预设态度,似乎在用一种简练精确的语言来反讽。


“温柔之歌”正和这样的小说语言形成了一种对照,斯利玛尼说是“欺骗”或者“操控”,同时也是“催眠”或者“安抚”。如果小说本身充满了黑暗,“温柔之歌”的背后便是蕾拉要唱给读者听的“摇篮曲”。


袁筱一


所谓“完美”的背后都有裂痕


蕾拉·斯利玛尼说:“《温柔之歌》描绘了一对在法国较为普遍的夫妇,他们非常善良、比较宽容、讲究文化、讲究环保。但是,在面对他们的保姆时,这对夫妇却感到不知所措。”


走走指出这对夫妇所代表的一种虚伪性,也正如蕾拉所言,“我们会发现,其实对于这种阶层的人而言,理论是一套,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可能又是另一种场景。”


《温柔之歌》中的女主是法国社会完美文化女性的代表。这样一个完美女性,在生活中面对一个低于她阶级层次的女保姆,她那些理论又该如何实践?


蕾拉书写的恰巧是这样一种局面下的惨剧,其中充满人与人之间的“冒犯”与“威胁”,在一种表面和谐之下暗藏汹涌的斗争。对此,走走总结道:“写出了‘完美’背后都有的裂痕。”


走走


静默中的“斗争”


作为本书译者,袁筱一谈到了翻译过程中最紧张的瞬间,至今令她毛骨悚然。书中节俭的保姆发现女主人倒掉鸡肉后,便逼迫着家里的孩子把剩下的鸡肉全部吃掉,最后把鸡骨头摆在了桌上,以示她对在这个家庭的权力。


袁筱一说:“在这个场景中,我感觉到你和另一个人的关系,任何一种关系当中都有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非常寂寞的,但是却非常让人害怕的一种斗争。”而这份斗争是静默的,它必然导致悲剧。


现场读者


蕾拉·斯利玛尼用了一个关于“盘子”的比喻,精妙地表达了这种“关系”以及人的孤独。她说:“这个保姆的生活,就好像一个盘子从一个桌子放在另外一个桌子。其实盘子内部有很多裂缝,外表上看不到。到了最后,我们把盘子放下的时候就碎了。”


走走认为, “盘子”的比喻说明了保姆的孤独,她开始厌倦了过去的生活,她需要一个家,需要一个归属,她需要别人去爱她。


在谈论书中的保姆和雇主之时,我们似乎都能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处境,看到了我们所处的人际关系。而任何一种关系都可能在静默中陷入“激烈”的斗争,但蕾拉依然没有否定爱,没有否定人类对爱的渴求。


读者提问


嘉宾为读者签名


(图文:思南读书会 编辑:孙超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每日幸运大转盘,抢福利!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夏县韦唯音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