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夜雨丨老重庆专版 - 陈晨、张华(2018. 8 .29)

2023-05-10 14:56:27

用 文 字
弹     拨
心     灵

重庆晚报  夜雨副刊

提倡原创  每日出版

 【投稿邮箱】:cqwbfk@163.com

   【联系电话】:13983403488        

  重庆晚报《夜雨》副刊晒稿会网址:

sgh.cqwb.com.cn/index.php

两江夜雨商标

核定注册

        时光如水,梦忆如诗,山川如画,凝固在遗存中的历史人文信息连同旖旎风景汇成了金刚碑的独特意境。



金刚碑的梦与醒

陈 晨


  


  像是钟表表盘上的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数码,金刚碑,这个存在于重庆北碚再向北的嘉陵江畔、温塘峡口的一片村落,它曾经依傍着起伏山陵、潺湲溪水、冷冽江风和参天碧树而热闹营建,又在历史中历经几度兴衰,最终留下繁茂草木与空荡屋舍。多年的纪实与传播,它不仅已被岁月公证为一种古朴风俗的代表,还被人群推重为一方闹市之外的幽境,怀古柔情与变迁时势更频频拨动关注与话题的指针。每隔一个周期,无可避免又指着它。

  不过不管是指针的第几度选中,引导人们不断丰富诸如“慢生活”“旧时光”等时兴概念的内涵的金刚碑,自己却巧妙地持守着一份不改的凄清并以之作出回应。多少年过去,这里梁架依旧,墙垣依旧,砖瓦依旧,柱础依旧,只任一旁江水无心地起落、草木自在地枯荣。

  拥有这种异于常态的属性,在吸引的目光日增之时,村落收获的疑惑也随之愈众,来人纷纷揣测:金刚碑真是在时光长河里实实在在地下沉了,沉得如此之深,它只等着外界的描摹,也不再与世推移,仿若长梦不醒。


  


  金刚碑梦着,只因它早已不是一个实在的村落:最后一批居民的搬迁早完成在许多年以前,而今这里没有常住,错落在道途、芳草与古树间的,无非是一众空房子。至于街坊邻里日常的问候、石板路上繁忙的脚步、小院里孩童们在树荫里欢快地游戏、饭点时袅袅而上的一缕炊烟……那些曾经朴实却热闹的生活,虽早已无存,但鲜活的片段却毫无疑问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潜意识。心理学有云,梦境是窥看这水下冰山的绝佳途径——它就向其中追索。

  金刚碑却又醒着,它梦得总不妥帖,慕名而至的明亮眼神与怀念脚步正是对这酣眠的惊扰:摄影师前来,按下快门,用照片定格扎根在古建中的川东风情;画家到此,支开画板,让线条和油彩凝固不易捕捉的江风和树荫;更有如许墨客,在游历后欣然命笔,有的极力考证它的人物、事件与年代,有的又豪放洒脱面对江风蔓草且歌且笑,只顾抒写自我在此一展的逸情。

  于是乎金刚碑就这样半梦半醒了,它在沉溺过往时不得不回神将迎现世,在接待来客时又总不免乘隙懒倦地神游太虚。黑白历史和五彩现实在它的身上调和延展开一片玄寂,一如它灰亮的发迹。


  


  村落附近有一块直插于回环山岭上的巨石,掩映在莽苍林木中的奇观虽难以考证被造物者创于何年何月,像碑刻一般矗立的姿态却早被一带先民用传说做了解释:金刚力士在斩杀孽龙——这绵延山岭后所用宝剑的剑柄。当神妙奇幻的想象和安居祈愿相融,主人“金刚”和形状“碑”也黏合在了一起,“金刚碑”这个名词遂逐渐开始流传。它扩大了、凝固了,最终还屹立在周遭生民的观念里,成为这一片土地的名姓。

  来到清朝,发现缙云山南坡蕴有丰富煤矿的人们开始了在这一带的采煤事业,采出的煤需要四处输送,背靠缙云、前依嘉陵的金刚碑又顺理成章成了转运点。当煤炭源源不断地采来,煤商、船商与力夫也逐渐集中到这里,提供运输服务和生活必须品的劳动者们在后续逐渐形成了船帮、力帮、米帮、油帮、马帮、炭帮、牛帮等,他们有的奔走于矿洞和码头之间,有的吆喝在溪边市场,有的则在山间栽种。每隔一段时间,居民会在大庙——村子里最神圣的供奉神灵之所集会论事,同时施行祭祀,表演戏剧,把生活演绎得热闹而充实。在运输经济的长期刺激下,金刚碑就这样成为一个兴盛的大村落,“河滩成市,驴马成队,帆樯如林”是文献记载的当年盛景。

  抗战时期,彼时重庆已成为陪都,北碚也被划作迁建区。紧邻城区,临江而建又清幽喜人的金刚碑又早被许多机关团体相中,、勉仁文学院、中福公司、国立国术体育师专、滑翔机修造所、正中书局、中研院植物所等各界单位在转入后方的大潮中纷纷涌入,在金刚碑展开新的事业,也为村落带来外界的新鲜气息。

  它们绝非等闲:,当时全国统计总报告皆由此纂集,而迁驻于此则无异于使金刚碑成为一个数据中心;,认为“吾人求认识老中国,文学院其必居先”的他在金刚碑为治学育人找到了一块清净之地;中福公司是近代工矿泰斗孙越崎重要的能源事业,金刚碑不仅让中福在大后方继续运转并在其后与本地天府煤矿合作,发挥更大力量,一带煤业也随之迎来第二春;,他把发扬国粹和教育变革看得极重,以设立学校的方式践行理念,俟学校迁来,平静的村落里竟有了朝气蓬勃的拳脚操练、兵戈交击之声,这豪壮的声音正是以强身健体而致强国之梦的有力回响;滑翔机修造所更值得一提,国难当头,紧缺的空中作战人才需要培养,滑翔机等装备更需要制造与维修,为数不多的几处机站,在成都、桂林等地外,其一即在北碚,筑有配套修理厂的金刚碑,则养护着空中英雄们的坚强羽翼;以“不曲为正,不偏为中”取名“正中”的正中书局在迁来后也大力发展出版印刷,几年间出版了社科、自科、文哲、教材、童书等达300余种的各类书籍,金刚碑飘荡着最纯正的书香;,在金刚碑,多样的草木为植物所提供了顶好的研究对象,近代北碚地方志中的一篇《森林志》也同出其手。

  同这些机关团体一同到来的,还有一批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孙越崎、,翁文灏、熊十力、于右任、周谷城、谢无量、吴宓、陈子展、孙伏园、顾实等不胜枚举的众多名流也时常于兹流连徜徉,他们的“倾力加盟”让金刚碑热闹非凡。或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或兴办实业,开展科研,名宿们在此施展自己的才干,完成自己的坚守,也逐渐成为这个曾因矿藏而兴盛的村庄里的新居民,让村庄闪起更为璀璨的人文光芒。


  


  当岁月长河在波涛激荡后平静,逝去的清末繁盛、远走的民国风云和当世的村居记忆终究汇成了金刚碑的残梦,也沉淀下可触碰的、厚重的斑斑遗存。

  在村落入口处依山势错落摆开的有建于清代的何、姚、刘、杨几大家族大院,院落布局紧凑有序,玲珑精致。,砖混夹壁与穿斗结构的房舍留有民国建筑特色。再从街道向溪边走,石拱桥横跨溪流,前连居所,后接坛庙,其上依稀可见龙凤饰样。大庙与戏台前后相依,青石梯、石栏、石雕尚有留存。再向江边行,又可见师专和修造所曾经所在,青砖勾缝、青瓦屋面的小楼戴着古朴的歇山顶,掩映在绿树中。

  除去作为珍贵物质遗存的文物,大量依山而垒、沿溪而造、临街而设的其他建筑也不遑多让,它们如肌肉之依附骨骼,紧紧包裹在金刚碑的山坡谷地,或是民居,或为商铺,朴实无华的韵致、小巧低矮的身量和随性的排布写下了对小镇生活气息的最佳注解,也把原汁原味的川东风情细腻地塑造出来。

  金刚碑的并非出乎人力的景观也足堪玩味:丘壑连绵的缙云山脉给它带来了葱郁植被和起伏有致的地形地貌,村中溪流和嘉陵江水使它气候更显温润,随处可见的黄葛等树木枝干虬结粗壮,点缀其间,它们的自然组配为街道和房屋提供了疏密有致的架构空间,本身更具清幽之美,每每让人忘返。


  


  时光如水,梦忆如诗,山川如画,凝固在遗存中的历史人文信息连同旖旎风景汇成了金刚碑的独特意境,在注视、发掘和演绎之后,如今这意境更超拔为一种差异、一种对比,一种寻梦。复古的情怀、念旧的意绪是现代都市生活围城中再真实不过的情感,它促使人们寻找过往根系,汲取历史蕴含与文化养料,并品味旧日的纯美。

  金刚碑由是引来了人们探访的脚步:曾在这里上演的,那属于另一些时代的生活,它们自然地发生,自然地流走,只不经意地在村落斑驳的青石板上、在小院翘起的檐角,遗留关于昔日市井喜乐、人情悲欢的讯息,这是美;曾在这里铺陈的,那属于另一种岁月的故事,它们自然地开端,自然地结尾,却也不谋而合,在潺潺溪流之畔、在古木掩映之间,刻下曾经忧虑家国、自强不息的印痕,这也是美。虽然作为生活场域的金刚碑早已化作幻梦,但作为遗存与见证的金刚碑却能在人们的顾盼流连之下稍稍透露昔日讯息,甚而还因此常被涉及的步履所惊醒。

  如何把梦幻留住?这质疑要求我们探寻一种关系,在这重关系里,保全物的天然、原生与照顾人的眼神、步履并行不悖,现实不会被强硬地勾勒,梦境也不会被粗暴地打碎。

  梦与醒的结合点是为半梦半醒,金刚碑是否适合、喜爱这种状态尚不得而知,但自然奇秀、人文丰赡的村落却常常在这状态下发出呓语,它游荡在残存的楼栋中、寂寥的院落里,和着江风阵阵、江水激激,除了引人遐思,它似乎还饱含了期待与祈愿。


(作者单位:北碚区博物馆)



  那时节,我父母腕上无需带表,家里旮旯角角无需有钟,解放碑天天有钟声,时时有钟声,足矣。



解放碑的钟声

张 华


  我是在解放碑的钟声里渐渐长大的。

  我刚刚落生时,家住金汤街背后打枪坝。打枪坝稍嫌偏僻,但却独处高坡。当解放碑钟声一响,便迅速传入院坝家门。我在摇篮里拍手撒欢,那钟声便是我的摇篮曲;我在院坝蹒跚学步,那钟声就是我的进行曲。

  转眼我成了小小读书郎,天天背起书包上学堂。那时节,我父母腕上无需带表,家里旮旯角角无需有钟,解放碑天天有钟声,时时有钟声,足矣。

  从解放碑那高高的碑顶上,清晨,有“铛铛”七响传来,我便揉着睡眼翻身起床,匆匆洗洗脸刷刷牙,三两口刨完一碗开水饭,便急急往着学校赶。黄昏,有“铛铛”五响传来,课桌前呆坐的我好生轻松愉快。果然,漂亮的女老师宣布放学了,我赶紧收拾好书包,一路小跑赶回家。入夜,伏案作业。当解放碑的钟声告诉我此刻正十点,我便合上作业本关上文具盒,洗脸洗脚上床,眨眼之间安然入梦乡。

  人吃五谷杂粮,尚且难保无病,粒米滴水不进的解放碑的钟,自然更有因病而装聋作哑的时候。钟声一旦哑默,便弄得我昏天雾地。一觉睡到大天亮,赶到学校已迟到。回家作业到深夜,又津津有味地翻开了小人书《半夜鸡叫》,翻着翻着就眯上了眼。这一睡,又睡到日上三杆不觉晓。

  直至有一天凌晨,我与同学们你挤我拥于大篷车,随寒风呼呼驶过解放碑驶向朝天门。身后,解放碑的钟声发出“铛铛”七响,真巧,又是钟声催我上学时。只不过,今晨我们已经离开学校,奔向广阔天地的大课堂。

  作为重庆崽儿,因多年饱受解放碑的钟声洗礼,在心海深处,已离不开熟悉而亲切的钟声回荡。严格说来,解放碑的钟,业已成了我的生物钟。在同重庆城远隔的云阳县,在磨盘寨下长江之滨的杨沙大队十三生产队,早上,隐隐听到了七响,我便起床做饭。正午,收工回家,我又似乎听到了十二响。入夜,冥冥中有“铛铛”十响由远而近,我便酣然入睡。酣睡中,我多少回欢呼雀跃回故乡,那首思乡曲边走边唱总是唱不够:“你是否怀念你的故乡,曾听见解放碑钟声响,两岸倒映水面上,入夜是一片灯光辉煌……”

  终于有一天,告别了云阳县,我逆水西上回故乡。船抵朝天门,恰值正午,便有十二响钟声“铛铛铛铛……”传来,解放碑钟声凯歌高奏,将我这远方游子迎候入怀。

  置身此景此情,聆听此钟此声,真个是眼泪不抛不洒就实实在在无缘由。

  自此,我再也没有走出过解放碑的钟声。

  尽管返城后,我腕上系过上海表也换过瓦斯针,带过电子表也换过石英表,但每天早晨,我还是习惯听着解放碑的钟声起床盥漱提包出门。尽管,解放碑周围的高层建筑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新潮的高档的比解放碑的钟大了许多也美了许多的石英钟触目皆是,然而,我还是天天都按解放碑的钟声校正我的腕上表桌上钟。

  解放碑的钟声,如若母亲,催促我长大。解放碑的钟声,如若老师,启迪我长成。解放碑的钟声,如若永不消逝的号角激励我永不停步永向前。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诗歌经典《重返杨柳村》蜚声诗坛的重庆诗人陆棨有一首传唱久远的《望山城》(又名《山城圆舞曲》),其中,独有一段关于解放碑的热烈奏鸣曲:“我望解放碑,/红旗放光辉。/太阳月亮绕碑转,/东风顶上吹。/星光连灯火,/上下闪来回。/碑如火箭冲天起,/载着山城朝前飞!”

  解放碑不仅仅属于我,她更属于我们,更属于我们重庆城!


(作者单位:重庆市作协)


两江夜雨丨画眉飞走了 - 程 华(2018. 8 .28)

两江夜雨丨算盘成了收藏品 - 罗 毅(2018. 8 .28)

两江夜雨丨鱼儿 - 曾滟荍(2018. 8 .28)

两江夜雨丨原创鸡汤专版 - 再耕、王月、李思圆(2018. 8 .27)

智博会专题丨作家畅想(3)- 常克、郑洪、邹安超(2018. 8 .26)



点击下方 ↓↓↓  阅读原文 链接 重庆晚报数字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夏县韦唯音乐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