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心理学大师荣格告诉你,为什么“认识自己,找回自我”如此重要?

2023-05-10 14:56:27

点击上方“永城市青缘家校”关注我们。我们的微信ID:qyjx888999



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都应该对荣格(Carl Jung)不陌生。这位心理学大师是弗洛伊德的大弟子,因为讲太多神秘学的部份,搞得师父弗洛伊德很是不爽而决裂。荣氏靠着他的“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这套学说,发展出了一条不错的道路,在20世纪上半段应属弗洛伊德的年代;但到了下半叶后,尤其是在1960年的欧美的大浪潮后,世界就充满了荣格的代言人。

在荣格的发展论述中,首先,一般人在出生后会进入所谓的“母亲阶段”,时间大概是1~12岁左右。这个时期的成长最美好,因为“人”、“我”的观念尚未切割开,感觉好像都是一体的。其实在很多宗教经典都有谈到这状况,有点像所言的“伊甸园”,就是阐述与母体尚未分离的一种天堂感。

这个时期的宝宝,因为没有什么责任负担,所以大部分的时间都处在“接收”的状态;肚子饿了,妈妈会喂奶,尿布湿了,老妈又会擦干净,睡不着,犹如天使般的妈咪又会在旁唱摇篮曲;茶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形容这时期的成长再好不过的比喻了。这个在心理学家Erickson的发展模式中,大概涵盖信任、依赖阶段。

之后,当宝宝成长至12岁之后,进入了青少年时期,就踏进了父亲的领域。这个时期的成长,是以“成就”当作目标。一个人进入社会范畴,依赖某种规范的制约。其实规范,就代表爸爸的型态,举凡社会上的规范制定机制,全是父权取向,、宗教、法律、企业等领域,好像都是男人在把关,这也形成一种上对下式的游戏规则,一个人要再社会中成人,就必须好好的依循规范向上爬。

等到一个人成长到了40岁之后,就会面临中年危机,这也就是荣格论点有趣的地方。他说一个人的成长到这点后,开始会发现外在的成长,或是物质的累积,都已经抵达了巅峰,很难再往高处爬。就算一个人再会赚钱,能够满足的量,还是有限,而且会快速的饱和,大师荣格认为目前西方的资本主义观,就到了这个中年危机点。此时的成长会慢慢往内看。


往内看?那看什么呢?人类这个社会一直叫我们往外看啊!美丑、健康、财富、身份、地位,有哪一个不是向外追求认同?有哪一个成就不是依靠量化标准?体重可以秤出、三围可以量出、钞票可以数出、头衔可以挂出,但是内在的成长,迄今为止仍是一片漆黑,没有东西可以量化,应该要如何遵从呢?

这个时候就来到荣格的潜意识论述,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某种英雄的原型(archetype),指引着我们,可是在外界找不到源头。外在世界仅是这个原型的投射对象,一个人要努力的将内在潜意识的原型与显意识的自我(ego)作连结,才能逐渐孕育出“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一个具个体化的人,就是荣格认为完整的人形,虽然也有人认为往上走还是有更高的意识。

在此,想到另一位学者,叫做坎伯(Joseph Campbell),这位也常在圈内这儿见到踪影。基本上,坎伯可以说是阐述荣格个体化最淋漓尽致的学者,他的『英雄之旅』中有个观念,叫做召唤(calling),几乎所有的伟人或是“宗教神秘家”,都有经历过这个召唤的过程,像带领犹太人出埃及的摩西,就是在西奈山上遭上帝的召唤。

这很有趣,可以发现很多所谓的“英雄”,一开始都不认为自己是块料,不但不是块料,而且还会异常的没自信,几近自卑。当上帝吩咐摩西聚集埃及所有的犹太人,叫他带领这些失落的部落跨过红海时,摩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他明明是个口吃,脑筋也不大灵光,心想上帝一定是搞错了,会要他当领导者,不但要领导,还要颁布十诫。

但最后摩西实在多虑了,因为他天真的以为,所有伟大的事业都须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但这世界其实大到让人惊讶;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要完成所有的事情,因为上帝只希望你到场就好,剩下的部份,就静静的观赏吧。一个简单、纯朴、天真的人,是担任万物任务最好的代理人,因为这些单纯的灵魂,自我很小,不会妨碍到宇宙的力量,反倒是那些整天认为自己很了得的人才要小心。

这时突然想到英国的金融时报曾报导华尔街的金融大鳄,称自己为宇宙主宰(Masters of the Universe),当时为2004年;然后,2008年发生了什么事?这些宇宙主宰们,如果不是一般的纳税人,掏腰包拿出6,000亿美元为金融风暴纾困,不知这些主宰们现在会住在哪里。

这有点类似中国先秦时期的管仲的哲学,管仲虽被喻为法家这派,但是他的论述实较偏向道家这边。在《管子》一书中,他指出一个好的君主,不会像欧美的洋人般,喜欢掌握时势,使权力最大化,并到处殖民别的人种;相反地,一个真正成功的君主是听天命,,他是一个不知道为何被百姓给拱出,然后就顺从旨意治理国家的被动者,如此的无为而治,反而才能事半功倍。因为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


在《管子·白心第三十八篇》中有道:『上之随天,其次随人。人不倡不和,天不始不随。天行其所行,而万物被其利。圣人亦行其所行,而百姓被其利,是故万物均既夸众矣。是以圣人之治也,静身以待之,物至而名自治之。』老管又在《内业第四十九》中道:『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这像不像《老子-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与管仲的“天”、或老子的“道”,不知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中国的诸思想先贤早就谈到“天人合一”、以及“天人合德”的道理,这在儒、释、道皆然。既然天跟人是合一的,那集体潜意识应该是与天意识不二。

当然,我们还是不要跳太快;毕竟,荣格属临床心理师,他的论述有明定的工具供治疗心理疾病,而管仲与老子的方式大概就是练静坐、冥想,但是西方的头脑比较积极,比较混乱,所以荣格发明了“自由联想”、“艺术治疗”、“催眠”、“梦的解析”等方式下手。

尤其是自由联想,这是恩师弗洛伊德教他的,因为根据精神分析论点而言,一切的心理疾病都是个案无法有意识的觉知到被压抑的部份所致,一旦允许个案无止尽的讲脑中的第一个念头,不加思索、也不加压抑的吐出,很可能会发现一些被隐藏的意识,而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坐在一旁,观察个案是在哪一个节骨眼被“卡”住;在讲那一句话时,停的秒数明显变长。


各位不妨试试,再跟另一半讲话时,是不是有某句话讲出来的时间必须多思索片刻?为什么不能直接讲出,你的意识在管控什么?在逃避什么?与其躲藏,荣格会建议要有意识的将它记录下来,不见得一定要跟对方讲,但可以写在日记中,或在脑中省思;当然,能够与当事人面对是最好的。

一旦人们能足够的个体化后,生命就会从一个新的意识层中展开,当一个人开始跟着自己的鼓声行进,不会盲从企业生态、物质消费、宗教教义、家庭惯性之内,而会活出如马斯洛(Maslow)讲得的“自我实现”,一个人就开始活出自己了,而第四道体系的祖师葛吉夫则称此为“灵魂的结晶”,他说,这时人才赚得灵魂,之前只是一团能量混乱而已。

当然,荣格的论述比个体化的层级还要多,包括对《易经》的研究、共时性、男女性特质、以及在印度教中学到的瑜伽体系。但荣格最后还是回归到自己的基督教义中,认为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民族灵魂,或是种族的集体潜意识。所以认识自己,找回自我的根很重要。



青 缘 家 校 共 育 协 会

每天学习一点点,内修于心外修于行

地址:永城市东城区光明路西段群鹤鸣艺考中心二楼

电话:18337098278     0370-5638369      6736788

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夏县韦唯音乐社